採訪撰文/吳孟倫
攝影/Eliot

看著社區長者們在埤塘邊的老榕樹下聚會、度過日常,他思索,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來照顧長輩,讓他們擁有更好、更有品質的安老生活。因緣際會投入社區營造做起長者照護關懷據點,看見長者逐展笑顏,於是他嘗試以企業管理的思維,凝聚社區同心協力、互相幫助,讓社區產業得以永續發展。
桃園又稱千塘之鄉,早期住民為了開墾大量興建埤塘與水圳,活絡了農業與城鎮。如今隨著時代變遷,過去用來灌溉水田的埤塘,成了常民談天漫步的休憩場域,根植土地的人文隨地貌蔓生,長出了桃園特有的生態地景與文化聚落。
在平鎮社子埤塘生態公園成立以前,未修整的埤塘邊有顆老榕樹,爺爺們日日聚集到樹下打牌,奶奶們在樹蔭裡話家常。此景成了一顆種子,在劉宜俤心中種下念想。「那時候我三十歲,就住在那棵榕樹附近。很多老伯伯每天經過我家門口,要去榕樹下打牌。以前榕樹下聚滿了人,因爲從小在這裡長大,我認得出,那是誰誰誰的爸爸,可是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來到樹下的人越來越少。」
他感慨,長者們只能在簡易的工寮棚子底下聚會,度過老年。此景使他開始思索,是不是能有更好的方式照顧長者,讓他們擁有更好、更有品質的老年生活。很多年以後,有次社會局來訪希望有人能在平鎮社區成立關懷據點,劉宜俤接觸到社區營造、長者服務的觀念,那顆種子慢慢發芽。
以關懷與善意凝聚社區,讓長者有了生活的寄託
「我八歲時從馬祖搬過來,雖然不是土生土長,但從此沒有離開過這裡。這個土地,不是我出生的土地,可是是我成長的土地,我在這裡擁有很多的回憶,會想盡自己的能力去回饋這塊土地。」秉持這樣的起心動念,劉宜俤接下了由平鎮區華安里、新安里與東安里所組成的桃園市平鎮區三安社區發展協會第二任理事長的職位,開始投入社區營造。現今三安社區發展協會與關懷據點位於平鎮「永美居」,2021年榮民劉永中感念社會各界的照顧,將自己的透天厝指定用途捐贈市府,作為社區關懷據點,提供長者多元服務,劉永中曾說:「臺灣就是我永遠的家鄉。」為感念他與妻子造福社會的精神,桃園市政府將此命名「永美居」,紀念劉「永」中及妻子鍾「美」利。
劉宜俤說,從小劉永中就住在自己家對面,兒時父母外出工作時,都是這個伯伯帶著他出遊、溫暖地關懷他。如今他持續做著長者服務,也是將劉永中曾給予他的關懷傳承下去。成立關懷據點的初衷是希望有舒適的空間,讓老人家有地方聚會,並且安排課程,讓長者們活動筋骨、動動腦筋,保持健康也延緩老化。為了鼓勵長者走出家門,持續參與關懷協會活動,同時也捨不得長者上完課得餓著肚子回家,關懷據點還提供了免費餐食。
組織人力、規劃課程、籌措餐食與活動資金,做起來耗時費力,但對劉宜俤與協會夥伴而言,看見長者逐展笑顏,就是最大的動力與欣慰。「以前他們剛來的時候,都拿著拐杖或代步車,行動緩慢而且沒有精神。現在看到他們每天都很開心,我其實很欣慰。關懷據點讓他們認識了新朋友,也因為每天要上課,他們對日子有了寄託。」
三安社區發展協會除了專注長者照顧,近年亦著力兒少教育,為社區內的脆弱家庭、鑰匙兒童們提供關懷場域,規劃課程教導兒童魔術科學,啟發他們的多元興趣,以關懷與善意凝聚社區。
以企業管理的思維,經營社區產業
隨著協會的壯大,政府補助的經費早已不敷課程、食材的使用。為了讓社區永續發展,同時扶持婦女二度就業,劉宜俤與協會夥伴開發社區產業,創立「福樂三安」品牌,販售豆腐乳與各式果乾。
他認為,一個組織要長久地發展下去,不能總是等待外界資源,他以企業管理的思維,將經營社區產業定位為事業品牌,以做生意的腦袋發展社區產業鍊。「做社區產業,不能期待別人以捧場的心態來消費,那並不長久,必須要把商品完全商業化。所以我現在也告訴大家,社區產業就是我們要做的一門生意,與公益無關。我們將所有獲利,回饋到營運協會的資金開銷上。」
為了開發社區產業的商品,劉宜俤到處詢問朋友意見。一位朋友聽聞他的動機與理念,二話不說幫他找了有食品安全認證的工廠製作果乾,甚至免費提供產品包裝設計,「有了商品之後,我開始想要如何創造與社區、土地的連結性。因此後來我們也找了一塊農地,開始有志工幫忙種植水果與洛神。」他笑說,雖然產量稀少根本無法做成果乾,但在嘗試耕種的過程,也傳遞了一些親近土地、生態的理念。
有社區產業作為組織願景,大家有了更強的向心力,像是果乾的產品包裝,經常是社區長者們自告奮勇,動手勞動的成果。劉宜俤點出,「它雖然是一門生意,但回推回來,其實也在社區裡產了凝聚力,彼此同心協力,互相幫助。」「福樂三安」持續推出像是水果燉飯包、茶包等新商品,也是協會成員集思廣益的結晶,「以企業管理的思維來經營這個品牌,商品必須要推陳出新,當身為領導者這樣想的時候,身邊的夥伴也會被帶動。會得到很多人的力量,讓這個企業持續經營下去。」
社區營造最重要的是人
不論晴雨,劉宜俤總會在清晨或傍晚時分出門慢跑,這個習慣他已經持續了十年。
這兩三年他開始嘗試在慢跑的時候,與碰到的人們問好。沿著社子埤塘、龍崗圓環,跑過清晨等校車的學生們,說一聲早安。跑過傍晚拖著疲憊步伐的上班族,說一聲你好。「後來有些人,遠遠地緊皺眉頭,但看到我跑過來,他的臉就開始有了笑容,甚至會主動跟我打招呼。」用一聲早安,將過去緊密的鄰里感情慢慢找回來,傳遞微笑,用微小的善意改變一個人的心情。
劉宜俤始終認為,社區營造最重要的是人,以及在過程中傳遞出去的溫度與善意,「從自己開始,你散發出來的氛圍也會影響周遭的人。我覺得做社造,就是需要更多雞婆的人,他關注社區的一舉一動,把好事串連起來,聚集地方的力量。藉由串連的過程,會慢慢發現藏在這個社區裡的多元文化、有趣的人才,那就能一起為社區做些什麼。從人開始,長出這個社區的人文。」
當年佇立於埤塘邊的老榕樹被砍掉了,劉宜悌在埤塘的另一側打造了一間貨櫃屋餐廳,當日頭落下昏黃的燈點起,有另一個場域持續看顧、活絡著這塊土地。「大家在這個走了好多年,都不知道由上而下俯瞰這片埤塘,其實很漂亮。安靜地坐著欣賞這片風景,看著居民們沿著埤塘散步、互相打招呼,會覺得,我們生活的地方真的很美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