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揉和東、西方藝術, 創造面向大眾的樂音饗宴—專訪龍潭愛樂管弦樂團團長張鴻宇

  • 發布單位:文化發展科
  • 資料來源:《文化桃園》第33期夏季號:「航空城大歷史.生活的小記憶」文化進行式-人文群像
  • 資料提供單位:文化局

撰文/陳渝柔

圖片提供/張鴻宇

/001/Upload/1/relpic/14553/1050266/81637c56-a33d-4f79-a883-b496464621b5.jpg

2023 年桃園管樂嘉年華,於 6 月盛大舉辦,邀請一眾知名音樂人齊聚一堂,亮點可不少!本次邀請到日本長笛大師工藤重典、麻六甲培風中學管樂團等海外表演者,臺灣實力派唱將林芯儀、桃園、台北、嘉義三地優秀的管樂團亦參與其中,節目整體展現出多元融合之氣韻。其中,桃園在地的龍潭愛樂管弦樂團與桃園市國樂團演奏家的跨界合作,更是受到關注的焦點陣容!本刊特別專訪了龍潭愛樂管弦樂團的團長 —— 張鴻宇,一同探究表演藝術中的在地實踐,與本次演奏的精心之處!


藝術不設限,每次都是驚喜登場

「其實,我們每次參與桃園管樂嘉年華的表演內容,都是量身打造的耶!」團長張鴻宇表示,龍潭愛樂管弦樂團(以下簡稱龍潭愛樂),本身是管弦樂團,呈現上有弦樂也有管樂,弦樂包括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低音提琴,管樂則是木管、銅管與打擊。但要參與管樂嘉年華,則需一改習慣的演出模式,從出發點來說就是一大突破。然而,團長並未將此視為阻礙,反而年年都有新火花!前年,龍潭愛樂與廣藝劇場,合作演出了一場精彩的音樂短劇;去年,龍潭愛樂領銜開幕式,結合街舞、樂旗舞、馬戲特技等元素,創造吸睛的嘉年華!


今年一如既往,龍潭愛樂再次變出新花樣,與桃園市國樂團演奏家(以下簡稱桃市國演奏家)及 LTPO Jazz Band,創造「中西合璧」之演奏,透過東、西方不同的樂音風格,擦出嶄新的火花。團長表示:「這樣的合作其實不容易!西方的管樂樂曲,以降級號為主,多為降 D 大調或降 E 大調的樂曲,樂器則是長音或節奏感強居多;反之,國樂則以升級記號為主,多是 D 大調與 G 大調,樂器也多是短音居多。在編曲上,很有挑戰性!但也因為雙方團隊都成熟,演出經驗豐富,相信這些困難都是火種,會在未來慢慢化為趣味之處!」


視覺饗宴,在地元素成為溫馨亮點

編曲上,揉和東、西方藝術,至於曲目安排的巧思?團長答道:「桃園是個多族群集合的城市,有原住民、有新住民、有眷村、有客家人、有閩南人,為了讓各族群都能在音樂會上深感共鳴,我們有細心安排!」比如《客家音畫》融合了客家族群的山歌曲調,包括「平板」、「山歌仔」等,〈草螟弄雞公〉是閩南族群的童謠,原版以邦笛呈現出逗趣拌嘴貌,未來加入管樂則更添氣勢磅礴之感,而 LTBO Jazz Band 再帶入即興的爵士演奏,在原先熟悉的旋律中,創造耳目一新的氣息!


「我希望桃園管樂嘉年華,不是一場曲高和寡的音樂會,而是一場闔家觀賞的音樂會!」不只著重各族群,也為各年齡層周全設想。團長說:「我們設計了一首組曲,有傳統民謠也有現代流行歌,不管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或是五、六十歲的長輩,都能聽見熟悉的旋律。」而這闔家觀賞,也體現在視覺設計上:「我們舞臺兩旁,是三百六十吋的 LED 大螢幕,請影像導演幫我們剪輯了短片,十一首演出曲目,都有專屬的影像搭配,而內容無非是桃園的地景,好看、好玩,都收集在裡面了!希望透過視覺設計,傳遞最溫馨的親切感,讓在地人會感到驕傲,也讓外地人會重新認識桃園。」


社區實踐,讓表演藝術瀰漫在生活

了解在地桃園,也積極展現跨界合作的意願,至於這些跨域的發想從何而來?團長表示:「對龍潭愛樂來說,跨界是經常發生的事。」原來樂團不只著重於舞臺上的演出,更期望將音樂帶入生活!龍潭愛樂做了近十年的社區營造,也積極參與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持續將音樂帶入偏鄉、帶進部落,希望縮小城鄉藝文資源的落差。此外,龍潭的生活現場,也處處可聽見龍潭愛樂的樂音:「龍潭有四個路口,小綠人在走路時,會演奏我們的樂曲!還有垃圾車、公車停靠站,都播放我們的音樂喔!」可見其跨域的根源,來自愛鄉愛土之初心。


這一份創新的、跨域的可能性,也感染到了鄰近的新北市烏來區。團長說起故事:「當時,烏來區公所的人看到我們的紀錄片,來電表示希望效法這樣的方式,而龍潭愛樂秉著社區互助的精神,提供了種種協助,包括演奏、錄音、製作。現在,烏來區公所的來電答鈴,以及五個里的垃圾車,都是播放泰雅族的傳統樂曲!」說回對桃園管樂嘉年華的期許,團長答道:「希望活動的觸角更大、面向更廣,就像做社區營造一樣,去擾動不同的人,喜歡西洋樂、喜歡國樂、喜歡龍潭的朋友,都歡迎來聽聽看各種樂音碰撞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