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時光的光景,與人一起留了下來:陳康國小校友會理事長陳靜芳談基地眷村生活記憶大小事

  • 發布單位:文化發展科
  • 資料來源:《文化桃園》第33期夏季號:「航空城大歷史.生活的小記憶」專題報導-眷村生活大小事
  • 資料提供單位:文化局

/001/Upload/1/relpic/14553/1050264/ec845b77-4275-4526-9016-24dd634c73a2.png採訪撰文/吳孟倫

攝影/聯經出版


陳靜芳的父親是空軍上尉譯電員退伍,服務於地勤單位,母親是四川人,一家人住在建國八村 113 號,現已拆除。因為父親的關係,陳靜芳就讀空小附屬幼兒園,畢業後直升空軍總部附設桃園小學,該校於民國 57 年更名為「陳康國小」以紀念空軍英雄--陳康大隊長。


從前的村子口,有塊大大的牌子寫著建國八村,陳靜芳總穿著白衣黑裙的制服經過。如今人事已非,許多地方拆遷、消失了,但偶爾回去走走,那棵她十六歲時種在家門口的大榕樹,枝葉依舊繁盛。有些物事與她一起,留了下來。


建國八村的時代光景

坐落在大園北側大海村內的建國八村熱鬧繁華,居民過去常稱這裡是大園的西門町。村裡頭的戲院建華廳,就在家附近,陳靜芳幼兒園時期就經常和家人去看電影,當時上映的片子多為國語片、臺語片或是古裝片,最受歡迎的就是蕭芳芳主演的武俠片;有時機會難得,還能跑去空軍基地內的中正堂看老片子。最懷念的眷村味兒則是又香又辣的「光頭涼麵」,每次見到老闆沿街騎著腳踏車叫賣,總是穿得乾淨整齊,從竹筒子裡一瓢瓢地舀出香濃的麻醬,想來覺得可惜,現在吃不到了呀。用罈子釀造的老酒、以古法製作的豆腐乳、家常味十足的泡辣椒,這些都是曾屬於建國八村的景象與味蕾記憶。


小時候零食吃得很好的都是飛行軍官的子女,能買鮮奶啊、蛋糕啊這些珍貴的點心。和飛官相比,做地勤的父親薪水不高,因此為了補貼家用,陳靜芳的父母做起副業,天矇矇亮就起來揉麵團、賣饅頭,但他們捨不得孩子辛苦,只囑咐她認真讀書。陳靜芳的家隔壁就是空軍國小,校內的大喇叭正對著眷村口,每日早晨大聲播送著空軍軍歌、愛國歌曲,空軍國小也貫徹著軍事教育,考不好就體罰。後來畢業了要出村去念中學,一群小孩還會搭著軍用大卡車,每天穿過機場、繞光華門,再經過一大片蓊鬱的竹林,才到學校。

現在建國八村基本上已經全部拆掉了,原建國九村區域一度成為「生存遊戲」場地,聚集了許多 BB 彈射擊玩家,後又封了起來,建國十村最早被政府徵收,如今那片土地改建成了桃園國際機場。


以筆為路:創造連結,記錄常民的真實歷史

一住就是五十年,陳靜芳與離家一牆之隔的母校陳康國小緣分很深。為發揚空軍眷村文化,將此精神傳承下去並記錄一路真實點滴,陳靜芳於民國98年創辦陳康校友會部落格,並發行陳康校友會刊,以筆墨行跡,希望記錄下時代變換的軌跡與生活於其中的常民身影。


陳靜芳認為,政府至今做的航空城田調、訪談紀錄以及紀錄片,主要記述空軍士官們在航空城的記憶與生活,而生活在同一塊土地的空軍軍官故事則較少談及。因此陳靜芳在部落格一字一句地記下空軍眷村、陳康國小乃至壯烈犧牲的空軍烈士們之英勇事蹟。她也希望透過發行陳康校友會刊,讓更多人了解陳康校友會的活動,並藉此方式讓校友們延續情誼,期許透過她的行動,日後能讓更多有心人事致力其中耕耘努力。


然而,要以一己之力維持團體運作、主辦活動是很艱難的。陳靜芳在推動陳康校友會的過程雖然辛苦,但也曾受過貴人相待,感激之心如今仍點滴心頭。當時因創立部落格認識的阿貫老師,是陳靜芳的粉絲,也是時任第一夫人周美青的左右手。透過她的關係,前幾年陳靜芳邀請了前第一夫人周美青光臨陳康國小為學生們說書,講述赤壁三國的歷史故事。分享此段回憶的時候,陳靜芳仍感念如此難得的緣分與善意。


走過歷史洪流,陳靜芳如今最喜愛的一句話便是:「與其在意別人的背棄與不善,不如經營自己的尊嚴與美好。」活到這個歲數,他人的背棄與惡意碰多了,她更珍惜從自身出發,傳遞善意。母親家族於四川四大家族排名第一,以敬重讀書人聞名,因此多年來持續贊助獎學金鼓勵莘莘學子,除了以個人名義發放的陳靜芳獎學金,也以母親名義成立「歐陽獎學金」。她的獎助對象不以成績挑選,因為她覺得這些學生本是偏鄉弱勢,發放的金額也不高,雖是綿薄之力但仍希望助需要的孩子一臂之力,初衷僅此而已。


不忘歷史,心有來處

民國95年,建國八村因都市計畫遷村,陳靜芳轉而落腳龜山。她剛來的時候很不習慣,從前眷村在鄉下,夕陽下山後村子是一片寂靜,現在搬到社區大樓,旁邊圍繞著馬路,晚上車聲震耳,覺得嘈雜。不過住久也習慣了,還覺得此處鄰近許多交通轉運站,挺便利。


關於遷村的情景與心境,她起初是捨不得的,許多在村裡住對門的朋友,搬走後便鮮少再聯絡。但轉念一想,從前眷村的老房子已住了六十個年頭,到處漏水需要整修,生活環境很差,甚至到後期經常聽聞小偷直接到老眷村內丟蛇、偷竊。遷到這裡,生活條件變好,也無需再擔心安全問題,尤其陳靜芳現在就一個人住,二十八坪的屋子也夠用。


搬過來以後,她每隔一陣子便會回到老家那塊土地,懷念遷村後離世的長者們,每年也會去碧潭空軍公墓憑弔愛國烈士陳康大將軍。因為不忘歷史,所以時刻感念著先人的努力與那些屬於歷史的無名身影,透過祝禱與祭拜,回望自己的來處,陳靜芳的心因而平靜,持續替想捍衛的歷史真相與價值筆耕不輟。